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

当前位置: 高三网 > 高考新闻 > 正文

屠呦呦纳入新教材 先进事迹入选中小学教材

2021-09-12 15:17:59文/刘美娟

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。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,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。

屠呦呦纳入新教材 先进事迹入选中小学教材

屠呦呦事迹纳入中小学教材

屠呦呦团队正式公布了“青蒿素抗药性”研究的最新进展,受到社会广泛关注。记者查阅资料发现,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,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入,正式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。

据悉,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《青蒿素: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》。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介绍,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传统医药学的热爱,历经数年终于从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,发现了青蒿素,并且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。此次选录这篇文章,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,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。

初中历史教材也在《中国历史》八年级下册第18课“科技文化成就”中,对屠呦呦科研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。

小学《道德与法治》教材五年级上册“骄人祖先灿烂文化”单元中,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。人教社负责人谈到,该单元指出我国古代科学独具特色,其中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历史。独特的医学理论、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,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,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,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。

据介绍,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,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,其蕴含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作、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科学家精神,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,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、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,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、拼搏奋进。

屠呦呦最新成果 是“进展”还是“突破”

一株小草改变世界,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。在屠呦呦手中,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,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。但青蒿素的发现,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。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,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:“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,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。”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《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》也指出,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,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。除了经费不足等因素,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,是抗疟道路上的最大技术挑战。

“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唯一选择。”在今年的4月25日,也就是第12个世界防治疟疾日,国际权威期刊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。一方面,短时间内,很难研制出药效、安全性、耐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;另一方面目前青蒿素耐药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,而没有完全耐药的证据。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: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;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。文章认为,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并用好青蒿素,完全有希望控制好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的现象。

事实上,人类已经和疟疾进行了数百年的斗争。19世纪,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,外国传教士用它治好康熙皇帝的打摆子。此后,奎宁的替代物氯喹一度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。但氯喹失灵,问题恰恰出在抗药性上。从奎宁到氯喹再到如今世卫组织推荐用药青蒿素,在人类与疟疾的对抗中,抗药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。某种意义上说,抗药性,是药品自己培养出的宿敌。人类想置病毒于死地,而病毒也在不断寻找生存方法。如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,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,人类就可能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,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。

从中医古籍中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的古老智慧,到40多年前屠呦呦在190次失败后成功提取青蒿素;从修饰青蒿素结构,研制出杀虫彻底、复燃率低、作用时间长的复方蒿甲醚,到针对抗药性优化用药方案,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潜心科研、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眼前的难关。他们深知,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,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停滞;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,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。

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的大爱更无国界。在中国基本消灭疟疾的情况下,获得诺奖的屠呦呦,以耄耋之年带领团队继续攻关,为柬埔寨、泰国、缅甸等国的病人送去新的治疗方案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我们要继承好、发展好、利用好传统医学,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更好融合。面对对抗医学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,中国科学家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,必将为人类解决医学难题、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“中国处方”。

推荐阅读

点击查看 高考新闻 更多内容